第四部分 工程变更相关知识解析
40.什么是工程变更?
现有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工程变更的概念界定,现有行业标准规范,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明确了定义,其中第2.0.16条指出:合同工程实施过程中由发包人提出或由承包人提出经发包人批准的合同工程任何一项工作的增、减、取消或施工工艺、顺序、时间的改变;设计图纸的修改;施工条件的改变;招标工程清单的错、漏从而引起合同条件的改变或工程量的增减变化。
秒懂一下:
工程变更就像是装修房子时的“中途改主意”:
1. 业主说:“卫生间不要瓷砖要大理石”(增项)
2. 设计师发现:“承重墙不能拆”(减项)
3. 施工队建议:“水电走顶比走地更好"”(工艺改变)
4. 突然发现:“原设计少算了个飘窗”(图纸纠错)
多懂一点:
1. 变更的6大常见触发点:
(1)业主需求变化(最频繁)
(2)现场地质不符(比如挖到古墓)
(3)政策调整(突然要求用环保材料)
(4)设计失误(图纸打架)
(5)施工条件限制(塔吊够不着)
(6)清单漏项(投标时没算脚手架)
2. 变更处理黄金法则:
- 必须书面确认(微信/口头不算数)
- 要先定价后施工(避免扯皮)
- 重大变更要重新走审批流程
- 做好影像资料留存(变更前后拍照)
特别提醒:
1. 设计变更单要盖设计院章才有效
2. 超过合同价10%的变更要重新招标
3. 聪明的承包商会在合同里约定“变更利润率不低于原合同”
————————————————
41.变更的常见分类方式
1.根据提出变更申请和变更要求的不同部门,将工程变更划分为建设单位提出的变更、设计单位提出的变更、监理单位提出的变更、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
2.根据其内容的重要性、技术复杂性和增减投资额等因素可分为Ⅰ类变更(重大变更)、Ⅱ类变更(重要变更)、Ⅲ类变更(一般变更)。
3.按变更的迫切性分为紧急变更和非紧急变更,可通过不同的变更处理流程进行控制。
4.按变更所发生的领域和阶段,可分为进度变更、成本变更、质量变更、设计变更、实施变更和工作(产品)范围变更等。
秒懂一下:
工程变更就像医院的不同科室挂号:
1. 按“谁不舒服”分科室:
- 业主科(甲方爸爸改需求)
- 设计科(图纸有问题)
- 施工科(现场做不了)
- 监理科(质量不达标)
2. 按“病情严重程度”:
- 急诊(Ⅰ类变更):比如发现地基下沉
- 专家号(Ⅱ类变更):材料品牌更换
- 普通门诊(Ⅲ类变更):油漆颜色调整
3. 按“紧急程度”:
- 120急救(连夜抢修)
- 预约挂号(走流程审批)
多懂一点:
1. 变更分级管理秘诀:
- Ⅰ类变更(要惊动总经理):
示例:建筑高度从50米改成80米
流程:需原设计单位重新计算+专家论证
- Ⅱ类变更(部门经理审批):
示例:外墙涂料改颜色
资料:需提供3家比价单
- Ⅲ类变更(现场工程师决定):
示例:开关插座位置微调
要求:做好变更日志记录
2. 变更的蝴蝶效应:
- 设计变更→可能引发进度、成本双变更
- 材料变更→可能触发质量变更
- 范围变更→必然导致预算变更
特别提醒:
1. 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最容易“踩雷”(要有监理确认)
2. 紧急变更记得要“双签”(现场签认+事后补手续)
3. 变更分类就像快递分拣(分对了才能进正确流程)
4. 重大变更要同步更新“五图一表”(施工图/进度图/预算表等)
————————————————
42.什么是Ⅰ类变更?
重大的设计变更,一般指的是使用功能的改变、变化,变更后的使用功能与原设计有很大出入,甚至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如结构形式的变更、遂道位置的变更、重大防护设施及其它特殊设计的变更。
此外,工程造价一般超过合同金额的10%的变更也属于重大变更。
秒懂一下:
Ⅰ类变更就像是给大楼做“整容手术”:
1. 整容级别:把单眼皮改成双眼皮(普通变更)VS 把圆脸削成瓜子脸(重大变更)
2. 典型案例:
- 住宅楼突然要改成商场(功能巨变)
- 说好的砖混结构变成钢结构(伤筋动骨)
- 工程造价从1000万涨到1200万(超10%红线)
多懂一点:
1. Ⅰ类变更的“三重门”审批:
(1) 设计院重新出图(结构计算书要重做)
(2) 专家组论证会(至少5位高级工程师)
(3) 住建部门备案(可能要走消防重新审批)
2. 超10%的“价格警戒线”:
- 计算技巧:要算净增加额(扣除减少部分)
- 规避方法:拆分成多个Ⅱ类变更(但不建议)
- 典型案例:某桥梁工程因桩基加深导致造价超标
3. 重大变更的“后遗症”:
- 要重新做环评(如工业厂房改医院)
- 要补办施工许可证(涉及建筑面积变更)
- 可能触发合同重新谈判(承包商可索赔)
特别提醒:
1. 遇到Ⅰ类变更要立即停工(等批复)
2. 变更资料要单独成册(方便后期审计)
3. 记住三个关键词:功能颠覆、结构动刀、造价超标
————————————————
43.什么是Ⅱ类变更?
不属于第一类范围的较大变更:如标高、位置和尺寸变动,变动工程性质、质量和类型等。
秒懂一下:
Ⅱ类变更就像是给房子做“局部装修”:
1. 装修级别:不是拆承重墙(Ⅰ类),而是换瓷砖、改吊顶这种“动皮不动骨”的改动
2. 典型案例:
- 房间层高从3米改成2.8米(尺寸调整)
- 外墙涂料从真石漆改成瓷砖(材料变更)
- 水电管线走线方案优化(施工工艺调整)
多懂一点:
1. Ⅱ类变更的“三重特征”:
(1) 不改变核心功能(卧室还是卧室)
(2) 不影响结构安全(不动梁柱配筋)
(3) 造价波动在10%以内(小范围超支)
2. 常见处理流程:
- 设计单位出具变更通知单(不需重新计算)
- 监理单位审核技术可行性
- 建设单位工程部经理签字即可实施
3. 需要特别注意:
- 材料变更要留样封存(如地砖样板)
- 尺寸变更要现场复测(如门窗洞口)
- 累计变更可能“量变引起质变”(超过5次要考虑升为Ⅰ类)
特别提醒:
1. 变更单必须注明“替代关系”(原来怎么做,现在怎么改)
2. 警惕“温水煮青蛙”式变更(多次Ⅱ类变更可能达到Ⅰ类标准)
3. 施工方最易栽在“材料替换”上(同品牌不同型号也要写清楚)
————————————————
44.什么是Ⅲ类变更?
变更原设计图纸中明显的差错、碰、漏;不降低原设计标准下的构件材料代换和现场必须立即决定的局部修改等。
秒懂一下:
Ⅲ类变更就像是给房子“打补丁”:
1. 修补级别:不是大装修(Ⅱ类),而是修修补补的小改动
2. 典型案例:
- 图纸上门窗尺寸标错(明显差错)
- 管线打架现场调整(施工碰撞)
- 同档次瓷砖缺货换品牌(材料代换)
多懂一点:
1. Ⅲ类变更的“三不原则”:
- 不影响使用功能(卫生间还是卫生间)
- 不降低质量标准(同等级材料替换)
- 不增加工程造价(或微调在1%以内)
2. 快速处理机制:
- 现场工程师直接签发(24小时内补手续)
- 只需记录在施工日志(重大变更才要正式文件)
- 一般3天内完成闭环(设计确认→施工→验收)
3. 高频雷区警示:
- “材料代换”要留证据(供应商缺货证明)
- “现场修改”要拍照(隐蔽工程尤其重要)
- “图纸错误”要追溯(查设计院责任)
特别提醒:
1. 每天收工前汇总变更(避免遗漏)
2. 监理必须现场见证(单方变更无效)
3. 记住口诀:小修小改不算账,但白纸黑字要留档